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7篇
  免费   1328篇
  国内免费   1270篇
化学   6191篇
晶体学   93篇
力学   664篇
综合类   99篇
数学   1149篇
物理学   278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317篇
  2019年   305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45篇
  2016年   427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438篇
  2013年   596篇
  2012年   727篇
  2011年   693篇
  2010年   572篇
  2009年   480篇
  2008年   535篇
  2007年   452篇
  2006年   440篇
  2005年   421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339篇
  2002年   391篇
  2001年   352篇
  2000年   243篇
  1999年   249篇
  1998年   190篇
  1997年   169篇
  1996年   180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3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报道了FTS-20F富里叶红外光谱仪数据系统改造的工作采用IBM486计算机及新的数据接口取代了陈旧的NOVA4数据系统,文章详细描述了其硬件设计和软件编辑,改造不仅更新了FTS-20E里叶红外光谱仪,而且还使其达到90年代的水平。  相似文献   
92.
双安息香缩乙二胺的合成及其配位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成了双安息香缩乙二胺及其与 Ni( )、Pd( )、Pt( )、Zn( )、Cd( )和 Hg( )的配合物 ,并经质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电子光谱等方法所表征 ;测定了溶液中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并就该配体的特殊配位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3.
研究了酚醛型吸附树脂在水体系中对吡啶和N,N-二甲基苯胺的静态和动态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水中树脂对吡啶和N,N-二甲基苯胺的吸附主要以疏水吸附机理进行;吸附吡啶和N.N-二甲基苯胺的初始阶段,即达到38.3~48.9%平衡吸附时,吸附速率数据和半经验速率方程很吻合:酚醛型吸附树脂等温吸附吡啶和N,N-二甲基苯胺的平衡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方程,相关系数在0.99以上,酚醛型吸附树脂吸附吡啶和N,N-二甲基苯胺属单分子层吸附:用80%的乙醇溶液作洗脱剂来洗脱吸附吡啶已达饱和的JDW-2树脂,效果是很理想的.在3.6个床体积内洗脱率达91.52%,4.8个床体积内洗脱率达到94.85%。表明酚醛型吸附树脂具有优良的洗脱性能.  相似文献   
94.
Two novel xanthones, 1,6-dihydroxy-4,5-dimethoxyxanthone (1) and 1,5,6-trihydroxy-7,8-di(3-methyl-2-butenyl)-60,60- dimethylpyrano(20,30:3,4)xanthone (2) were isolated from the bark of Garcinia xanthochymus by normal phase and reverse phase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especially 2D-NMR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95.
铁基超细粒子催化剂具有优良的F-T反应性能。本工作利用原位Mssbauer谱辅以XRD技术研究了含有钾助剂的F-T合成铁基超细粒子催化剂的结构与还原行为,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和第二金属组分(Mn,Zn,Mg)的影响。“纯”铁超细粒子催化剂在氢气中很容易经Fe_3O_4还原为零价铁。第二金属组分的引入,一方面阻碍了催化剂的还原,另一方面稳定了Fe~(2+)的存在而使其成为还原的主要中间相,这有利于反应条件下形成类尖晶石结构的活性相。对于Fe-Mn催化剂,上述效应随锰含量的增加而更趋显著。铁基超细粒子催化剂在氢气中的还原能力依“纯”Fe>Fe-Zn>Fe-Mn>Fe-Mg的顺序递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铁与第二金属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96.
碱性二苯基萘基甲烷染料褪色分光光度法测定肝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素(Heparin, Hep)由葡萄糖胺磺酸、葡萄糖醛酸和艾杜糖醛酸组成, 在水溶液中由于其酸性基团的离解而成为带多个负电荷的大阴离子[1].肝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 在人体内由肥大细胞分泌而自然存在于血液中, 在体内外均有延缓或阻止血液凝固的作用. 肝素或其衍生物还可用于调血脂、抗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抗炎、抗过敏及免疫调节等, 是重要的生化药物之一 [2]. 对不同的疾病, 肝素有不同的最适剂量, 临床上常采用生物方法 [3]来进行监控. 但由于受生物个体的影响较大, 故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此外, 分光光度法 [1,4,5]、荧光法[6]、HPLC法[7]、细管电泳法[8]及电化学传感器[9]已用于肝素的测定, 其中分光光度法由于操作简便、快速、仪器价廉和灵敏度较高等优点而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7.
利用极化、交流阻抗技术考察了担载于La0.9Sr0.1Ga0.8Mg0.2O3(LSGM)电解质上的Sm0.5Sr0.5CoO3-La0.8Sr0.2Ga0.8Mg0.15Co0.05O3(SSC-LSGMC5)复合阴极的氧还原反应动力学.在SSC-LSGMC5阴极氧还原反应的阻抗谱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两个半圆.高频环的电导与氧分压无关,低频环的电导正比于氧分压的0.5次方.并且低频环的氧分压级数随着反应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可能对应于吸附氧原子的扩散过程.SSC-LSGMC5极化曲线与经典的Butler-Volmer方程吻合.阴、阳极的电荷转移系数均为1左右,交换电流密度的氧分压级数为1/4,对应于电荷转移过程.实验结果显示SSC-LSGMC5上的氧还原反应机制随反应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8.
Immersion of nanoporous alumina membranes into saturated solutions of hexaphenylsilole with subsequent solvent evaporation affords aligned organic nanowires. The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the hexaphenylsilole nanowires can be manipulated by varying their morphologies, which were controlled by changing the channel sizes of the alumina templates.  相似文献   
99.
杨雁南  陈义龙 《分子催化》1993,7(6):425-431
以Mossbauer谱为手段,研究了用于F-T合成的Fe/Zn催化剂的物相结构,并考察了组成及制备方法的影响,同时还对其还原、碳化行为进行了探讨.发现锌对铁的还原有抑制作用,它能够稳定二价铁不被进一步还原.研究还表明,我们所研制的Fe/Zn催化剂是一种高分散度的铁锌化合物,室温下具有超顺磁特性.  相似文献   
100.
Vertically aligned iron oxide nanobelt and nanowire arrays have been synthesized on a large-area surface by direct thermal oxidation of iron substrates under the flow of O(2). The effects of reactive gas pressure, composition, and temperature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nanobelts (width, tens of nanometers; thickness, a few nanometers) are produced in the low-temperature region (approximately 700 degrees C) whereas cylindrical nanowires tens of nanometers thick are formed at relatively higher temperatures (approximately 800 degrees C). Both nanobelts and nanowires are mostly bicrystallites with a length of tens of micrometers which grow uniquely along the [110] direction. The growth habits of the nanobelts and nanowires in the two temperature regions indicate the role of growth rate anisotropy and surface energy in dictating the ultimate nanomorpholo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